榜样力量(29)|于强:把功勋写在玉米田地里
来源:隆平人才发展中心
奔跑隆平人
传承隆平魂
人物名片
于强
玉米科学院 齐河育种站育种助理
2021年获隆平高科岗位标兵奖
刻苦钻研 强化专业素养
2014年于强作为齐河育种站南繁负责人来到海南乐东九所基地负责南繁工作,这对于当时才入职一年多的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在此之前他仅仅参加了一次南繁工作,但他并没有因此退却,而是勇往直前赶到了九所基地。
虽然勇气可嘉,但是摆在于强面前的困难也是真实存在的。由于上一年度于强并未参与南繁前期整地备播的相关工作,所以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看着眼前一片片杂草丛生的试验田,于强很着急。但他很快冷静下来,他开始跟有经验的同事沟通,自己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在理清相关工作流程后,有条不紊地进行整地备播工作。他先是着手清理了半人高的杂草,接着进行旋地,然后再起垄,整地完成后就是田间划区规划播种。播种完成后,最重要的就是布设“电猫”防鼠。那段时间于强每天晚上都是间隔一两个小时就要到地里巡视一圈,以保证“电猫”的正常运转。有时候怕出问题,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凌晨1点多钟都要再去地里巡查一圈后,才能安心睡觉。最终将这次南繁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也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从开始的紧张焦虑到后来的平稳有序,这一路于强也成长了。通过这次工作,于强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专业素质过硬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于是,他开始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买了很多关于玉米的专业书籍,遗传育种学,栽培学,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理论联系实际的书籍。不断去学习,去强化自己的专业素养。也正是如此,让他胜任了后来更加重要的工作任务。
随着近些年公司在育种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上投入的加强,他觉得自身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加多了,也更加紧迫了。于强说:“只有不断去学习,才能紧跟种业发展的潮流,才能为推动种业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
兢兢业业 无怨无悔
2013年于强到长沙参加新员工培训,第一次见到了袁隆平院士,心情非常的激动。回去之后读了很多关于袁老的书籍文献和传记,深深被袁老的奉献、执着、乐观的精神所打动。于强说:“正是袁老这种精神在无形中激励着我一路坚持走到现在。我坚信这种精神会继续鼓舞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玉米育种是非常艰苦的工作。平常大多数工作时间都在大田与玉米打交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便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尤其是到了授粉季节,黄淮海的天气在高温高湿下显得格外闷热,他们却依然要在玉米地里穿梭。每天都是汗流浃背,花粉混杂着汗水流淌进眼角,经常让人睁不开眼睛。由于授粉期任务较为集中,工作量大,按时吃饭成了奢望。为了保证集中散粉期将授粉任务高质量完成,有时候从要早晨七八点一直忙到晚上六七点钟才能结束一天的授粉任务。中午就席地而坐,用简短的十几分钟吃完自带的面包或方便面等简易食物,就又埋头钻进了玉米地里。由于长时期的饮食不规律,基本每年的授粉季节,于强的胃病都会复发。
记得2017年11月份,那会育种中心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分种子的地方,就在简易的铁皮棚子里分种。由于连续长时间趴在桌子上考种分种,加之寒风侵袭,导致于强的颈椎脊椎疼了好一阵子,仰面躺在床上后根本不能直接坐立起身,需要先翻过身子趴在床上,再用手臂的力量撑起来才能起身下床。想想那段时间真是艰苦,于强说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
2018年于强成家后,更真切感受到玉米育种工作者的不易。从年头忙到年尾,陪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从2013年入职到现在,9个春节,只有1次回家陪了家人。南繁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连续在海南育种基地忙碌了5个多月。
其实这不光是于强的个人工作现状,更是所有隆平科研一线人员的真实工作写照。或许某个艰难的时刻他们也曾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受袁老的无私奉献精神的影响,凭借着对工作的执着与热爱,一直走到了现在。我们相信,他们会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即使风雨兼程,依旧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