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产生营养分枝的原因
向日葵在栽培种植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分枝现象(俗称“发杈”)。根据我们近几年的连续调查显示,分枝现象发生程度与品种没有直接关系,同一批种子在不同田块表现不一样,同一品种不同年份间、同一年份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地块发生比例均不相同。因此,经业内专家分析,向日葵分枝现象,主要原因是不正常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及土壤等原因所致。
自然界中向日葵的分枝类型
向日葵茎杆可分为无分枝型和分枝型两种。分枝型又分顶部分枝、基部分枝、有主盘全分枝、无主盘全分枝4种类型。
除上述分枝类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即“双头同熟分枝型”,也称 Y 分枝性状。Y 分枝源自顶端分生组织的分裂:顶部原体细胞首先解体,靠近原套的细胞随之坏死,接着,周围的分生细胞形成新的顶生分生组织,形成二叉植株。
分枝的遗传机理
向日葵的分枝又可分为遗传性分枝和非遗传性分枝两种类型。遗传性分枝是品种本身具有分枝性。这类品种,即使在比较干旱瘠薄的环境条件下,叶腋也会长出分枝。非遗传性分枝是因环境条件影响出现的分枝。
基部分枝。是由单显性基因控制。也就是说,只要有分枝基因的存在就100%发生基部分枝。
上部分枝、有主盘全分枝、无主盘全分枝这4种分枝类型为等位隐性基因控制。也就是说,只要有等位分枝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能出现分枝。
栽培类型的向日葵一般是不分枝的。对于向日葵子实产量形成来说,有分枝不是好的性状。
根据“国家向日葵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标准”规定,对于生产中主推的合格向日葵品种出现的分枝现象是由腋芽分化成的营养型分枝,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分枝。这种营养分枝是由于栽培环境胁迫及不正确的栽培等农事作业造成的。
营养分枝出现的原因
营养分枝,顾名思义是由营养失衡造成的腋芽分化现象。
根据向日葵的解剖学原理以及作物生理生化原理,当人为或其他因素造成主生长点受伤时,营养成分及激素调节将促使腋芽萌发,向日葵的腋芽处就会有营养枝出现。由于全部营养都运输到营养枝上继而发育成分枝。因此,向日葵腋芽上的叶原基在向日葵的营养生长过程中会因营养条件、外界栽培耕作方法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所有向日葵品种都有出现营养枝的可能。
环境胁迫与种性的延续。
就生物的种性而言,当自然界出现不正常环境(小气候、土壤营养失衡现象)时,在土壤瘠薄环境的胁迫下(不正确的栽培耕作方法和时期)物种的种性决定其本身为了保持其种性的延续,本来处于休眠状态的腋芽自身打破休眠开始分化以保证在主生长点受抑制时,通过腋芽开花结实来保证在本生长期种性的延续。而且这种腋芽分化是随着栽培条件的变化不可逆转的,这就是为什么同一包装袋的种子种植在不同的地块及由不同的农民管理会在营养枝问题上结果完全不同。
导致出现营养枝的因素
低温冷害
生育前期低温冷害,造成生长发育迟缓,易产生分枝。
不合理灌溉
8-12片叶期间及现蕾前,在一定的干旱过程后,突然灌水或降雨会造成营养运输失衡,引发及促进腋芽分化,长出分枝。
田间作业失误
在耕作过程中,农机具(犁铧)造成向日葵须根受损时,可能出现分枝。因为向日葵的根系发育与地上部分的发育通过维管束相互影响的。
营养不足
土地瘠薄,单株营养面积失衡也是造成营养枝出现的重要外界条件。
施肥不当
不平衡的施肥方法也可能造成营养枝出现。如播种不带种肥,苗期不松土、不追肥、定苗过晚使植株在营养生长阶段不能正常发育。株高0.8-1.2米即开花,限制了株高增长,再采取“一炮轰”的大水大肥方式,是造成分枝的主要原因。
土壤缺硼
土壤缺硼主茎生长不良,腋芽随之分化,造成分枝。
控制营养枝的措施
(1)选择适宜土地,适时冬灌,确保充足底墒;
(2)有条件的地方适时轮作,防止供肥单一性,减少病虫害发生;
(3)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机肥、磷肥为主。带足种肥,与种子分沟施入,三料过磷酸钙不少于5公斤/亩,尿素不少于3公斤/亩。
(4)及时定苗、中耕松土、追肥,促使幼苗早生快发。2对真叶必须完成定苗和第一次中耕除草,最后一次中耕必须在苗高50公分前完成。
(5)适时开沟进头水。开沟后视苗情而定是否进头水,正常情况下以现蕾后进头水为宜,如遇旱可适当早进。要注意8片真叶至现蕾期间不能严重干旱,10厘米耕层的水份不能低于该土壤最大持水量的40%,低于该标准必须灌水。
(6)加强田间管理,防虫、除草、减少机械损伤。(7)大营养枝用剪刀剪除,小的用手抹掉。对于多数较小的营养枝,在花盘膨大期需要大量养分时,养分会流回主茎,营养枝自动收缩枯萎,不会影响产量。较小的营养枝也可以不用去除。
(本文由『葵花宝典』根据国家向日葵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崔良基、陈寅初等公开发表文章内容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